一项由瑞士日内瓦大学领衔的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,在利用詹姆斯·韦布空间望远镜(JWST)的观测数据后,取得了一项突破性发现。他们成功探测到了迄今为止最为遥远且古老的螺旋星系,并将其命名为“烛龙”。
在这项研究中,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后研究员肖梦苑(音:yuàn)发挥了关键作用,她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。研究团队还包括了Xhristina Williams、Pascal Oesch等众多知名学者。
“烛龙”星系因其与银河系相似的成熟结构,被形象地称为银河系的“孪生兄弟”。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》期刊上发表。
肖梦苑表示,“烛龙”之所以显得如此特别,是因为它在形状、大小和恒星质量上都与我们的银河系惊人地相似。这一发现无疑对现有的星系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。
据悉,“烛龙”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后仅仅10亿年就已经存在。它距离地球如此遥远,以至于其光线需要穿越128亿年的漫长旅程才能到达我们这里。这一星系拥有直径超过6万光年的恒星盘,中心有一个古老的核球,以及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和清晰的旋臂结构。其质量更是达到了太阳的1000亿倍,相比之下,银河系的质量约为太阳的460亿倍。
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“烛龙”星系是在JWST的PANORAMIC巡天计划中偶然被发现的。研究团队利用望远镜的“纯并行”观测模式,在主要仪器工作间隙进行广域扫描,从而大大提高了发现罕见天体的概率。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,还为未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。
项目联合负责人、NOIRLab天文学家Christina Williams指出,这种观测模式对于测绘大范围天区、发现早期宇宙中稀有的巨型星系具有重要意义。她表示,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宇宙早期星系演化的理解,也为未来的天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。